人员队伍
![]() |
鲍 华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继续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鲍华课题组主要从事微纳尺度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低维和纳米尺度的导热,复合材料中的导热,辐射传热,微电子器件冷却技术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 |
崔振山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过程的力学问题与数值模拟技术、热变形金属微观组织演变及其预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合作编著著作1部,获国家专利10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各1项。负责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以及与TAKATA CORPORATION、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多个国内外横向课题。 |
![]() |
陈 彬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201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C类),201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B类)。主要从事电子显微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及镁合金、铝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利用HRTEM和in-situ TEM研究MgYZn镁合金中LPSO的微结构及其强化机理”;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轻质高强镁合金集成计算与制备”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原子尺度超高时空分辨兆伏特电子衍射与成像系统”、973计划“非晶体系的热力学、动力学微观特征和时空关联性基本物理问题研究”等。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 |
![]() |
陈 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材料生产科学专业工学博士。研究方向:搅拌摩擦焊接及加工;镁合金材料组织设计及性能控制;合金功能薄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资助,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Mater. Des., Mater. Sci. Eng. A,J. Compos. Mater.,J. Mater. Process Tech., Mater. Lett., Mater. Charact., J Biomed. Mater. Res. , Appl. Surf. Sci.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多篇,授权专利1项,申请专利8项。 |
![]() |
陈接胜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1、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利用不同主体和客体制备主客体复合体系,考察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复合体系的化学物理性质;通过熔融反应法,溶液法,电解法,真空沉积法,光诱导法、气体输运法以及水热和溶剂热法等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特征或化学物理性质的一维,二维及三维固体化合物。2、固体材料化学。在合成和制备基础上,揭示所获得新型固体化合物或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它们的化学物理性质尤是发光、电化学、催化或光催化性质,探索新型固体作为高性能电极材料和催化剂的用途。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的研究任务。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等国际顾问编委, Frontiers in Colloidal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专业主编(Specialty Chief Editor) |
![]() |
东 青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专职科研人员。研究方向:铝空气电池阳极材料的研发、铝合金凝固组织控制。主要从事铝空气电池阳极材料和合金凝固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完成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 |
![]() |
段华南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博士,康奈尔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高通量实验,功能薄膜。致力于研发新型固体锂离子电解质材料和纳米电极材料,同时探索薄膜沉积高通量实验方法在新型电解质材料高效研发中的应用。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Angew Chem., Adv. Funct. Mater., ACS Comb. Sci., J. Power Sources, etc.)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14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学者(B类)奖励,2017年获得Thermo Fisher-(稀土)固态化学与化工青年科学家奖。 |
![]() |
董安平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纯净化及高温材料精密成型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973专题和上海交通大学“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校级特色实验项目及企业合作多项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美国能源部(DOE,2010年)、美国企业委托项目(2010年)和宝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开发项目(2项,2009年)的研究。 |
![]() |
董笑菊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图书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数字人文、形式化方法等。主持并参加了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曾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与启明星辰联合项目2017年度唯一优秀课题奖。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理事、女工委执委、YOCSEF总部副主席、上海分部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可视化专委常务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青工委副主任、理论专委副主任;上海市图书馆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 |
![]() |
范晓慧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人才创新基地,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博士。博士期间从事汽车铝合金结构件和换热器微通道扁管挤压过程中集成计算材料学方面的研究。目前从事石墨烯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强韧化和功能应用研究以及下一代核电站包覆型燃料高温力学和热学性能的研究。 |
![]() |
顾剑锋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改性与数值模拟研究所教授,所长。研究方向:(1)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行为的多尺度模拟;(2)先进钢铁材料的微观组织与强韧化;(3)热处理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主持973课题、重大专项课题、自然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担任江苏省热处理及表面改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 |
![]() |
过敏意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日本筑波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在嵌入式与普适计算、并行与分布计算、编译与程序优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著述英文著作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曾担任两本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的编委。IEEE著名系列国际会议EUC、ISPA的发起人,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 |
![]() |
郭芳威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创新基地,讲师。曼彻斯特大学(英国),陶瓷与玻璃材料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液体、气体和医用生物分离陶瓷膜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中低温隔热\阻燃陶瓷涂料制备及其隔热性能研究。已发表SCI文章3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获得国家基金和省市等科研经费资助1600余万元。 |
![]() |
鞠生宏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信息学、新能源材料开发、微纳尺度能量输运与转换。目前主持日本科研费若手研究项目1项,独立出版专著1部,在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s Letter,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获得日本传热学会奖励赏、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学生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 |
![]() |
金学军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变与结构研究所,长聘教授。美国MIT材料系访问科学家和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兼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TMS学会相变和钢铁委员会委员;“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SCI期刊)编委;上海市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宝钢客座专家。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固态相变与组织调控、新型形状记忆材料。承担在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十余项。曾获4次“材料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8)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近五年来,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包括9篇Acta Mater),单篇(J Appl. Phys. 91 (2002) 8222)最高他引160余次,参编教材四部,申请专利六项。 |
![]() |
管海兵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社会服务方面现任中国云国家科技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工信部/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专家、工信部产业转型升级专家组专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推进工作小组专委会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是虚拟化和云计算、系统软件,先后主持了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863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重大项目、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CREATE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科研任务。管海兵教授在虚拟化计算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可用性增强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进展,近年来在本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发表30余篇(如ISCA、HPCA、VLDB、Eurosys、SoCC、ATC、INFOCOM、Security、HPDC、ICDCS、MM、PPoPP、DSN等)、发表IEEE/ACM Trans. 论文20余 篇(如TPDS、ToN、JSAC、TACO、TETC、TCC、TSC、Micro、TNSM等),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 |
靳 丽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微观组织设计、计算及性能控制、汽车、航空用镁合金材料设计与制造。重要学术贡献:镁合金织构设计与性能调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上海市汽车工业委员会基金、通用汽车联合基金,并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完成国家/民口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Int. J. Plasticity(IJP),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MMTA)等期刊发表相关SCI论文4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5.9),单篇最高他引用58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申请(待审)专利3项。另外担任本科生课程《材料加工原理》中固态相变部分的主讲,担任研究生课程《材料失效分析》的主讲。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同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晨星计划(B)资助。 |
![]() |
李大永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2000年获吉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5年分别在美国福特汽车研究与创新中心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研究。在镁、铝、高强钢等轻量化材料的塑性变形理论与成形工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等。 |
![]() |
吕晖
上海交大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系特聘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 生物信息,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分子网络构建,生物大数据;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统计,疾病网络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
![]() |
金朝晖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2007至今)。199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材料科学系);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1~2007年,德国马普金属所及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电子原子尺度模拟计算。在纳米结构金属位错—晶界交互作用、晶界力学行为、晶体过热与熔化等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教学:负责并主讲“计算材料学”及“多尺度材料模拟与计算”。 |
![]() |
孔令体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材料与凝固研究所,教授。研究工作侧重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尺度模拟方法(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罗模拟)以及热力学方法对金属合金非平衡材料的微观结构、相变及其过程、表界面性能/行为等进行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详见: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C-7169-2011。 |
![]() |
李 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变与结构研究所,副教授。伯明翰大学冶金与材料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不锈钢表面S相机制研究、先进高强钢的氢脆问题研究。在研项目:1.“不锈钢表面S 相形成机制和外场下稳定性规律研究” NSFC,China (51201105) 2.汽车用高强钢氢致延迟断裂研究 HIMI-TMC。代表性论文:1. Effect of tensile stress on the formation of S-phase during low-temperature plasma carburizing of 316L foil. Acta Materialia. 2011, 59(14)。2. Atom Probe and M?ssbauer Spectroscopy Investigations of Cementite Dissolution in a Cold Drawn Eutectoid Stee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26(9) |
![]() |
李新昊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2009年在吉林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2009-2012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洪堡学者),主要研究新型碳基复合材料在能源相关领域的应用。2013年1月开始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对新型碳基材料(如石墨烯、氮化碳、氮化硼等)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在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
![]() |
刘 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热加工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模拟;镁合金锻造。负责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镁合金热锻成形三维加工图中最佳工艺范围的辨识方法”和国家重大专项“铸造、锻造宏/微观模拟软件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等多个纵向课题的研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宝钢股份、无锡叶片厂等企业的横向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14篇论文被SCI/EI收录。 |
![]() |
刘景全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导师,“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 (可穿戴/可植入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微流控芯片)。2极端环境微传感器器与微执行器 (深低温、高温、高压等环境)。3微能源技术。4微纳制造与装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上海市科委、总装和美国Honeywell公司的多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项,其中授权2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编译专著3部。200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 |
![]() |
吕维洁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研究员。主持973课题2项,863课题1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等30多项省部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主要从事钛基复合材料及稀有金属制备科学,组织、微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发设计了简捷、低成本的工艺原位合成多元增强体混杂强化的钛基复合材料,通过多元多尺度多维度复合强化显著提升钛合金耐热性能,并在国家关键领域获得应用。发表SCI论文180多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 |
![]() |
罗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系,获学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先后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科研机构工作和访问;其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理论计算与量子材料设计,最近的研究项目包括:拓扑绝缘体、二维层状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 |
![]() |
彭立明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轻合金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于镁合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进行镁合金的强韧化设计及其电子显微学以及镁合金的液态成型技术(如镁合金汽车轮毂和发动机关键部件的成型与应用技术)研究,探明了多种镁稀土合金体系的时效序列与相变模型、析出相与长周期有序结构的复合强化机制、微合金化元素增塑机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高韧JDM1和高耐高温JDM2等多种新型镁稀土合金,将镁合金强度提高至500MPa以上,工作温度提升至300℃;研发了精密砂型低压铸造等多种镁合金液态成型技术,将新型合金与新工艺相结合成功用于汽车轮毂、发动机缸体、活塞、直升机机匣、航空座椅等关键部件的开发与生产,解决了部分汽车与武器装备的轻量化问题,尤其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发了全球首款全镁V6发动机缸体。 |
![]() |
沈 耀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变与结构研究所,教授。近年主要从事材料先进金属结构材料的微介观变形与强化机理研究,采用晶体塑性有限元、相场模型、位错理论分析及位错动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多尺度模拟分析手段,研究高强钢、镁合金、铝合金及复合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的位错滑移、孪生、相变、扩散等微介观机制及断裂损伤与变形等宏观过程。正在开展超高应变速率及高温高压和辐照等极端条件下材料行为和辐照条件下微小样品设计与数据处理等项研究。近期也开展了电脉冲在材料加工与处理过程中的效应及机理研究,早期还从事了表面工程方面的实验研究。负责国家挑战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负责美国因特尔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大金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及宝山钢铁公司、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横向合作项目多项。 |
![]() |
钱炜慷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他2006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和面向新技术的电路设计。他曾获2009年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大会最佳论文提名和2016年国际逻辑与综合研讨会最佳论文提名。 |
![]() |
疏 达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从事金属熔体纯净化与合金凝固组织控制研究。主持或参与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研究等课题以及与宝钢、中国铝业等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发明了大尺寸方形孔多级电磁净化方法及装置,并在铝工业应用。揭示了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抑制形核效应,并建立了晶粒尺寸的预测模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3项、美国专利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