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队伍
![]() |
孙 弘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理论物理及其交叉科学研究所。研究领域:第一性原理材料物理的计算研究。1987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87年至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90年破格晋升教授。 1993年至1999年,多次赴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Yu Kin-Wha教授小组合作访问;2000年至2002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Berkeley) M. L. Cohen和S. G. Louie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访问;2004年至2010年,多次赴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物理系(Las Vegas)Chen Changfeng教授小组合作访问。 |
![]() |
孙 淮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用理论计算方法在微观到介观尺度上研究分子的结构与性质,解释和预测材料的宏观现象,从而促进新材料的开发。课题组研究主要是分子力学力场方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蒙特卡洛方法,并用以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涉及的材料包括化工材料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溶液、高分子、沸石及新型微孔材料分子。课题组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及企业科研发项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工业和实验中的问题,在美国工业流体模拟挑战赛(IFPSC)中取得了三次冠军。 |
![]() |
孙宝德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在铝合金纯净化与微细化、高温合金大型铸件精密成型等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出熔体中微细夹杂物的电磁分离新机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澄清了铝合金中TiB2粒子形核机制的争议;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6N高纯铝提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提出大型铸件缺陷形成机理与精度控制方法,实现浇注系统设计和精度控制从经验模式向理论模式转变,为航空发动机研制出关键部件的精密铸造技术,试制的铸件获得成功应用。主持973项目、863项目、大飞机重大专项材料项目、配套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大科学仪器项目等项目5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和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 |
![]() |
孙 锋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的超塑性形变特性与组织演变研究。自2004年起与企业合作进行耐热钢、高温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在金属间化合物超塑性研究方面,在Gamma-TiAl体系中发现大晶粒超塑性,对其形变机制和组织演变规律进行了阐述,澄清了对金属间化合物大晶粒超塑性机理的争议,相关工作在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金属间化合物和先进材料研讨会上作邀请报告。在耐热钢高温性能方面,发展了蠕变性能的快速评定方法,尝试建立和组织相关的长期蠕变寿命预测模型,在指导汽轮机高温材料选材方面获得了应用。现为上海电站装备材料与大型铸锻件攻关联合体 “材料高温长时性能测试与评定”推进工作组成员。 |
![]() |
史迅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热电能量转换材料研究。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Ctirad Uher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进行热电材料研究;2010年回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2018年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已发表 Nature Mater.、Joule、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ture Commun.等论文180余篇,他引5000余次;在国际热电大会(ICT)、美国MRS、欧洲 MRS、美国TMS等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国际热电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奖励和荣誉。 |
![]() |
苏益士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工程力学学士、固体力学硕士。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材料与力学博士。研究方向:铝基复合材料构型设计与强韧化;多尺度建模拟实与材料数据库;复合材料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等。结合实验测试与计算拟实,系统构筑了一个从材料特征出发、到复杂组织重构、到界面行为表征、再到综合性能预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共性理论研究平台;建立金属基复合材料“工艺-组织-界面-性能”数据库,结合材料计算与数据挖掘,实现新型复合材料设计与研发。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全国材料与器件网理事会会员、AEIC学术交流资讯中心组委会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青年项目一项、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材料基因基金、医工交叉基金各一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装备预先研究项目等十余项。在Sci. China Mater.,Compos. Struct.,Mater. Sci. Eng. A,J. Compos. Mater.,Mater. Design,Mater. Lett.,Mater. Charact.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 |
![]() |
汪 洪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材料基因组计划”重大咨询项目专家组成员。主持过多种先进节能镀膜玻璃与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设计、开发与产业化;开展高通量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研究与应用。 |
![]() |
汪东红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数字化智能化凝固理论与铸造技术,材料加工中计算机视觉与数据挖掘,主要从事高温合金复杂铸件全流程、跨层次、多尺度计算与高温合金“组织-结构-性能-工艺”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工艺优化,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参与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机专项、航空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1项。 |
![]() |
沈泳星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双聘)。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6及2008年分别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博士后,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任讲师、博士生导师。2015年至2017年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断裂力学、水力及无水压裂模拟、激光制造仿真等,在计算力学顶级期刊Int. J. Num. Meth. Eng.及Comput. Meth. Appl. Mech. Eng.上共发表论文9篇。已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5名。 |
![]() |
吴玉娟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业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镁合金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精密成形工程》通讯编委。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12年起留校工作。在镁合金析出相、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LPSO)等微结构表征和强韧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工作,与美国波音公司等合作开发了400MPa级高强度铸造镁合金和500MPa级高强度耐热阻燃变形镁合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轻质高强镁合金集成计算与制备”项目“镁合金关键特征结构与合金设计准则”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项目和面上项目等7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2篇。2016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次,2012年获“全国博士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参与了《大辞海》和《英汉现代机电小词典》2部专著编写。 |
![]() |
王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变与结构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先进高强度钢设计及微观组织表征、纳米材料微观组织表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和横向项目两项。代表论文:1. X.D. Wang, N. Zhong, Y.H. Rong, T.Y. Hsu (Z.Y. Xu), L. Wang. Novel ultrahigh-strength nanolath martensitic steel by 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process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4 (2009) 260-267. 2. X. D. Wang, B. X. Huang, Y. H. Rong. On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winning-induced plasticity steel. 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 88 (2008) 845-851. 3. X.D. Wang, B.X. Huang, L.Wang and Y.H. Rong. The 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alloying high-strength TRIP steels. Metallurgical &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 , 39A (2008) 1-7 |
![]() |
王宇杰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特别研究员。199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师从Prof. Birgeneau 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同步辐射医学影像和软物质物理研究。研究组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基于同步辐射技术为主要实验手段的实验软凝聚态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在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等一流杂志上发表文章40余篇。 |
![]() |
王乐耘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先后就职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与德国GKSS研究所 (洪堡学者)。主要研究:同步辐射材料表征、镁合金强韧化、基于数据科学的合金设计等。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纵向课题。在Acta Materialia,Scrip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等材料权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引用800余次。2015年获得美国材料协会(ASM)颁发的具有近百年历史的Henry Marion Howe最佳论文奖。 |
![]() |
文敏华
上海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工程计算专员。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负责工程计算和GPU计算相关的代码优化,负责交大的HPC Seminar培训。该系列培训自2009年创办以后,每年组织6次HPC培训,培训师生已超过2000人。2014年作为领队指导上海交大学生参与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14)并夺得全球总冠军,2016年获得ASC16亚军。 |
![]() |
邬剑波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2005年和2007年浙江大学材料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能源催化材料;原位表征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在世界顶级杂志,包括Nat. Energy, Nat. Commun., Sci. Adv., Adv. Mater.,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CS Nano, ACS Energy Lett.等发表80余篇高水平论文,引用达4200多次,H因子为29。影响因子 > 10 的有 20篇,拥有了6项国内国际专利及专利申请。 |
![]() |
余 宁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年于日本京都大学能源科学研究科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系统智能、航空工学科任博士后研究员。博士期间通过实验分析结合物理建模对强瞬态导热机制及其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研究,对基于不同于传统导热机制的非傅立叶导热模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描述,相关成果有助于指导超短激光加工和高密度能束加工的过程。之后获日本21世纪COE项目研究基金资助,在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能源材料开发、主要包括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结构和力学行为,对Perovskite型氧化物新型电解质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索。 |
![]() |
姚建国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学习。2011年至2012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选德国洪堡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在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国际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ACM Transactions(TPDS、TACO、TIE、TSC等),以及VLDB、INFOCOM、HPDC、ICDCS等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国际合作项目等7项,担任INFOCOM 2014-2017、ICDCS 2015等知名国际会议TPC,以及MIDDLEWARE 2016、ICAC 2016宣传主席。 |
![]() |
姚 斌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空间和文本数据管理,分布式数据处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学术论文: 发表高质量论文24篇,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A类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14篇。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1项,863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海外合作项目1项;参与上海市科委和企业各类项目6项。知识产权: 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2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 |
![]() |
杨 旸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仿脑计算与机器智能研究中心,副教授。于2003年及2009年分别获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及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计算机系联合培养,2012年至2013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计算机系研究助理,主要从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以及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包括生物图像与序列的特征识别与预测、海量数据的高效学习、高性能机器学习和建模方法等。在Bioinformatic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 |
![]() |
邢 辉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组织与性能。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任务。 |
![]() |
张 镭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特别研究员。在多尺度分析与建模领域,特别是在非均匀尺度不可分离介质的数值均匀化和晶体固体缺陷的原子/连续耦合方法领域作出开创性的工作,在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特尔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等资助,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编委。 |
![]() |
曾小勤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与平台”专项指南专家。主要研究致力于解决镁的氧化燃烧、强韧化等基础科学问题,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在相关领域累计发表SCIE收录论文201篇,近五年来累计他引1718次,单篇最高引用183次,有两篇文论文被ESI收录为高被引high cited paper论文1%。参与撰写《镁基轻质合金理论基础及其应用》《镁合金科学与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02项,已授权5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和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2次,被授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等。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9次和人才计划奖励5次,2011年获得国际著名镁研究机构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颁发的镁研究奖。 |
![]() |
张 鹏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系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化学工程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纳米复合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和光电转化材料及其性能研究。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Chem. Mater., Appl. Catal. B, J. Am. Chem. Soc., Chemsuschem等,公开专利10项。 |
![]() |
张 杰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专业,硕博连读。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 机械系统与材料专业,博士。法国国家科学与应用研究院 机械专业,博士后。2009-2013,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热粘塑性和损伤行为的模型开发和三维自适应有限元网格重构平台开发,以及他们在材料成形和裂纹扩展等动态的过程模拟中应用;2013-2014,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机械系统可靠性研究;2014至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和断裂机理研究。 |
![]() |
赵冰冰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所,讲师。2005年起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金属物理与物理冶金研究所(IMM)从事晶界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参与了晶界迁移速率的研究工作,承担德国科学基金会(DFG)测量晶界三联结点能量值的项目。2010年获第四届再结晶与晶粒长大(ReX&GG IV)会议Best Poster Prize。2011年获亚琛工业大学Borchers-Plakette奖章。 |
![]() |
张澜庭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会员。2003年获美国第132届TMS年会墙报类论文一等奖,2005年获上海市首届浦江人才计划资助,2006年当选第六届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2010年被评选为上海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高温材料、能源转换相关材料和计算材料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计算模拟的手段。自1991年起对金属间化合物结构和功能应用进行研究,研究了硅系金属间化合物作为超高温结构材料应用的性能;在日本主要从事热电、储氢等新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目前以高温材料和磁性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项目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Acta Materialia, Scripta Materialia, Physical Review B,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公开专利5项。 |
![]() |
叶 兵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轻合金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新墨西哥矿业和科技学院材料工程系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从事轻合金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包括高强铝合金开发、耐热铸造铝合金、钛合金相变超塑性、稀土镁合金热变形机制等研究。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性能镁/铝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通量材料实验大数据采集与加工技术。负责和参与多项美国通用、波音公司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在Acta Mater等 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 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中文核心期刊《热加工工艺》编委 |
![]() |
邹建新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法国洛林大学客座教授。1996至2007年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及法国梅斯大学,获双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围绕镁基能源和结构材料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并完成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等,目前负责材料基因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轻质高强镁合金集成计算与制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总装重大专项等,参与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在Adv Mater, Science专刊,J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ta Mater, Scripta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95篇,被他引超过1300次(h影响因子=24)。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排名第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其中做邀请报告11次,任分会主席4次,曾获IFAM2015会议青年科学家奖,唐立新教育基金会优秀学者及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 |
![]() |
张少宗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材料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钢基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材料失效分析。主持或参与近十项科研开发。讲授课程:材料腐蚀与防护(本科),材料失效分析(研究生)代表性论著: 《现代表面技术》,钱苗根、姚寿山、张少宗编著,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1ISBN9787111018988 |
![]() |
朱新远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高度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计划、霍英东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学术兼职:J. Macromol. Sci., Pure Appl. Chem.编委。单壁碳纳米管表征国际标准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会评专家。 |
![]() |
赵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涂层方面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航空发动机及地面燃气轮机热障涂层;(2)核反应堆包覆型燃料颗粒。研究集中在涂层微观结构与性能,以及涂层的失效机理,在Acta Mater, Script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18篇以上,国际材料大会邀请报告近35次。 |
![]() |
朱 虹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助理教授。2012年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材料模拟、高通量计算、数据挖掘和能带、缺陷及界面工程设计优化先进能源和电子材料。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Nano Letters, Acta Materialia,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
上一页 下一页